最近,老猫看到了一种说法,说去国内博物馆这样的古迹“访古”要趁早,很多人都在回忆起当年景点如何好进,博物馆如何好约,而现在这些地方人满为患,有的还有很多闲置。
老猫也算是去过全国不少古迹的人了,在我看来,他们回忆的都是大城市的知名景点,这些早几年去固然是更好。然而实际上,有大批量的在小县城及农村的古迹都是拜近几年的交通、住宿、餐饮、电子支付、旅游点评类App的发展,才得以被更多人看到。
举个例子,前段时间被《黑神话悟空》所带火的隰(xí)县小西天景区,始建于明崇祯二年,上千尊彩塑都集中在建筑面积仅170平方米的大雄宝殿内,造型生动,令人称奇,996年被评为第四批国保。听说现在在旅游季,那里游客太多以至于必须要限流。
隰县是典型的“两山夹一河”的山谷中的小县城,老猫在Google Earth上找了一张2013年8月的隰县地图示意。
老猫到现在都没到过隰县,而我很久以前就知道去隰县非常的麻烦,山西只要是看起来名字非常怪异的地名,那往往都在山沟沟里。小西天其实离隰县县城只隔了一条河,按理来说应该交通十分方便才对,然而本该“过个桥就到”的小西天十年以前怎么去呢?我摘录一下2014年的三晋热线-求知频道:探访山西隰县小西天:国内独一无二的悬塑艺术一文中的几段话:
车刚过收费站,路面就开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:本来平展展的路面,出现了大量的大大小小的坑坑洼洼,高高低低的石头凸起。大坑连小坑,大坑套小坑。尽管这辆富康车的底盘还算高,但走在这样的路上,也很难适应,底盘不时发出不祥的蹭刮的声音,飞溅起来的石子把底盘打得砰砰作响,好象有好多人正在车底下打铁呢。
……
我对司机说:“现在好多啦,记得05年我去蒲县给人摄像,就是走的这条路。那家伙,到处是煤面子,大车一过,扬起来的尘土能把人活埋喽!”
当然,路况差带来的好处是景点人少,可以慢慢欣赏一饱眼福。
回来的路上,正好有隰县的人搭车回临汾。聊起小西天为什么游客寥寥时,都说这地方路远,又不好走,规模太小,不值得专门来游玩。
小西天内景
即使到了近几年,交通方便了许多,但不开车的话,到达小西天这样的景点依然十分麻烦,知乎上有人就说道:
霍州东站有客车到隰县小西天,小西天在临汾西北偏远地方,临汾市区和霍州东站有客车去,值得看但是耗时耗精力……
实际上,十几年前的大部分古迹,都藏在这些交通不便的地方,能趁早访,那是挺好。问题是很多人都根本不知道这些“古”在哪,有的地方能不能去,去了能不能看得到完全看脸。随便去一个地方,都要花上以天为计算的转运时间,县里的班车一旦过了某个时间,那对不起,你只能自己想办法住一宿了。而开车的话,除了应对糟糕的路况,一路上还得不断的停车问路再停再问,那会儿所谓“I人”都没办法出远门儿的。
转运的过程也是十分的不友好,空调公交的普及其实才近几年的事情。十几年前夏天的时候游客要用公共交通到某个地方玩,就要忍受闷热且充满汽油味的车厢,在灼烧感的尘土飞扬中和大货车擦肩而过。即使到了目的地,都快脱一层皮了,哪还有什么兴致游玩?
去火炉吗?
你说你开车有空调?那你晚上得住宿吧。十几年前在外住宿,县城招待所那都是高配了,大部分旅馆床硬的像切菜板,毛巾是干净的已经是阿弥陀佛了。一些小地方那根本是没有旅馆的,只能是厚着脸敲老乡的门,看能不能借宿一宿。
白天还行,晚上那是真叫痛苦。小地方根本没有什么景观亮化,主路上有路灯就不错了,离开主路就是伸手不见五指的农田。很多人都抱怨现在的古村商业化程度太高了,我可以负责任地说没有商业化的古村我去过,村里面只有一个小卖部,没有商场、旅馆、娱乐,天一黑就只能在房间里看电视,你们乐意吗?
2014年摄于贵州关岭,还好当天月亮很亮
老猫现在出门,都不需要做攻略的,只要知道第一天要去哪,到了后再手机上看,一点点安排接下来的行程就行了。而十几年前想出门旅游,要么跟团,要么当地有朋友接待。自己想自由行那是非常麻烦的,要上网站查攻略,必要时还要买攻略书、买地图。为什么现在各个景点都是人山人海,因为现在获取到这些信息都太方便了。
这种攻略书以前出门前必须看的
拜房地产事业蓬勃发展所赐,各地的卖地收入还是有不少投入到城市建设中去,公路设施包括道路状况比十年前有着极大的提升;高速铁路的建设让国人都可以轻松畅快地去到国内大部分的景点,私家车的普及让家庭出行不必再依赖旅行团;旅游和点评类App的普及让哪怕是小地方的餐饮住宿,都能做到起码干净的水平。
综上所述,“国内访古需趁早”那说的是大城市内和周边景区,一旦涉及到长途或者交通不便的地方,不仅信息收集不便,交通、住宿、支付都是很大的麻烦,以大部分人的行动力,根本访不了。最近十年起就是最好的旅游时机,各位朋友你们觉得呢?